第117章 畅谈国事-《大明不速客》
第(2/3)页
韩阳这个时候诗也吟完了,正是口渴,见到眼前来了一大竹筒酒,也不含糊,端起来,咕咚咕咚一饮而尽。
常茂和沐英二人都看着豪气丛生的韩阳,心中暗暗赞叹,“这小子晚生了几年,如果再早几年,那肯定是常遇春、徐达那样的盖世英雄。不过刚才诗中也说了,磨剑数年,好饭不怕晚,虽然出世晚一些,但是宿将大多年迈,正是韩阳这等年轻人展露头角的大好时机。”
此时,韩阳二十六岁,燕王朱棣也是二十来岁,常茂和沐英都是三十挂零,正是风华正茂,意气风发的时候。
不知道谁提议,说了句,“咱们的名望不如老一辈,但是大明帝国总该往前踏步,不如今个儿咱们几个义结金兰,效仿当初陛下乱石山义结金兰,为大明帝国的雄图霸业做出一番贡献。”
众人都喝了不少酒,韩阳也是迷迷糊糊,吩咐侍奉在一旁的秦柔拿鸡和黄纸来。
五个人就在韩家庄的枣树底下,义结金兰。
老大,茂太爷,常茂。二哥,磕巴嘴,朱沐英。三哥,韩阳。老四燕王朱棣。老五,玉面小元帅徐允恭。
后世,史学家将枣园结义大书特书,那是后话。
兄弟五人斩过鸡头,烧了黄纸,祭拜苍天之后。
就在枣园之中通宵达旦的饮酒,议论天下大事。
提及陛下这些年扶持读书人,而严厉约束武将,朱棣心中颇有忿气。
二哥沐英道:“打天下靠咱们武人,但是治理天下,还得靠文人,这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道理。四弟就莫要烦恼了。”
“书生治国?武人让路?”
韩阳打了个酒嗝,笑吟吟的道:“且不说,大明离天下太平还有些路要走,就单说文人治国,这个说法就不靠谱。”
朱棣皱着眉头,饮了口酒,有些疑惑问道:“三哥,莫非读书人治国不对吗?虽说我大明武将领兵,但是后方的读书人运筹帷幄那夜色功不可没的。”
大明重理学,陛下更是求贤若渴,将不知道多少大儒从深山之中请出来,赠予官职,求他们帮着治理国家,人家还是爱答不理的,认为大明不是天下正统。
怎么到了韩阳这里就成了文人治国一文不值了呢?这话要是让父皇听见了,可就成了诽谤朝政的大罪了。
韩阳淡淡的说道:“弱宋的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,轻视武人,可是结果呢?堂堂的大宋连个西夏都平不掉,燕云十六州更是想都别想。书生治国,就像是两家过日子,一家是个读书人,懂经营之道,家有良田百亩,年年丰收,另一家穷耍武艺的武夫,年年让良田闲着。等到肚子饿了,来你家里抢。你可打得过?”
徐允恭知道自己这三哥有些看不起眼下的朝廷,可没想到,他对朝政厌恶到了这种地步。
朱棣闻言却若有所思,他垂眸道:“三哥,看来你对当下的朝局,甚至将来的朝局走向颇为不满啊!”
“不满?我可不敢!”
韩阳喝的醉醺醺的,借着酒劲就开始使劲吹牛逼。
第(2/3)页